奇妙生长 | 动态雕塑作品,接触才是完整
【本文约2500字,阅读时长约5分钟】
# 奇妙生长 #
动态雕塑起始于20世纪初以毕加索、勃拉克为代表的立体主义,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呈现当代工业社会的一种视觉经验。
这种视觉经验不是静态的、单一的、单点透视的,而是动态的、分裂的、多重空间的。
动态雕塑作品与观众之间因为接触而有了链接,最终得以完整地呈现。
艺术家赵生帆的作品以现在逐渐兴起的“共享”主题为切入点,把常见的“共享单车”用不凡的形式重新展现。
赵生帆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
天津市公共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奇妙的艺术之旅
Q:
用三个词形容襄阳。
A:
底蕴、活力、故事
Q:
用一句话形容初次走入公共艺术节现场的感觉。
A:
“奇妙的艺术之旅”
奇妙的感官回应与审美体验
Q:
您创作的灵感大多来源于哪里呢?是什么激起了你创作的欲望?
A:
之前的创作是以架上动态雕塑作品为主,而近几年的创作方向从架上走向了公共空间。
架上动态雕塑作品有它的局限性,对空间、场域“可控性”以及配套条件要求较高。而公共空间是“不可控”的,所以作品的创作理念、材料选择、动力来源以及尺度大小都需要做出调整,这使我的作品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一件完整的动态艺术作品在创作初期还是需要从人文性、造型美感的角度出发,只有参与者与其“接触”后,才是一件完整的动态艺术作品。
Q:
在您的艺术生涯中,哪个艺术风格对您的影响最为深刻?在您的作品中形成了怎样的个人特色?
A:
亚历山大·考尔德(美)、安东尼·豪(美)、新宫晋(日)等动态雕塑家对我影响颇为深刻。
他们作品产生的动态视觉变幻给人以联想,在空间中的运动关系使人联想到生命、自然以及科技信息和工业美感。
通过他们的影响,我在维度方面、空间占有方面、创作过程与最终呈现方面都有了新的理解。动态雕塑在制作过程中偏重强调逻辑性、流程、机械设备、技术与结构,在创作过程中更具有“规律性”,而最后作品的呈现则是具有“变化性”的。我以动态艺术形式通过交互的方式创造出一种新语境,将静态观赏的作品拓展到可参与的、互动的动态雕塑作品。人与作品发生关系之后,作品的魅力与价值才能得到呈现。
Q:
您本次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什么?它和襄阳的关系是什么?作品是怎样和奇妙镇结合的?
A:
源于对当下对绿色出行理念的提倡。
共享单车的出现更具开放性、自由参与性,因此我的作品《共享单车Pro》也是开放的艺术作品,只有参与者与其“接触”后才是一件完整的动态雕塑作品。
当《共享单车Pro》成为襄阳这座城市的一部分时,市民在娱乐中产生思考且切身感受到“奇妙”时,我的作品才抵达目的,所以我希望它能切实地融入到襄阳。
作品集生态、科技、人文为一体,突破传统固有雕塑的思维模式,呈现出新奇的理念,与融合多种元素且独具特色的奇妙镇相辅相成,使奇妙镇成为襄阳更加“奇妙之处”。
◎ 《共享单车Pro》效果图
Q:
您在创作过程中是否遇到了瓶颈,是怎样克服的?
A:
因为这次创作营所有的作品方案需要现场完成,在方案阶段不仅要考虑在地性与可实施性,且需紧靠“奇妙”主题,所以我通过对以往方案的梳理与经验的结合,最终呈现出三个方案。
Q:
您的作品表现了什么?期望观众得到什么?
A:
我通过作品来表现人、自然、科技和谐共生的关系。
“共享单车”是近两年特别火的话题,这种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共享经济”正在慢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希望观众与作品相遇时产生深思,在欣赏、参与作品的同时能有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解读。
◎ 《共享单车Pro》虚拟实景图
Q:
对您来说,作品做到了怎样的突破?
A:
作品本身是有动势、有变化的艺术形式,即有科技感、人文性甚至生态意义,且这种全新的呈现方式有别于传统雕塑,使人在视觉疲劳和审美疲劳的固有状态当中获得奇妙的感官回应和审美体验。
埋下希望的种子
成长为“奇妙之林”
Q:
您怎样理解“奇妙生长”?再过10年、20年,您会怎样看待曾经留在奇妙镇的艺术作品?
A:
在襄阳这片历史文化悠久的土地上曾发生过许多奇妙的历史,公共艺术节也将会在这里延续并谱写更加奇妙的篇章。
公共艺术节为奇妙镇埋下希望的种子,它会生根发芽成长为一片“奇妙之林”。
Q:
公共艺术强调生态环保,具体在你的作品上是怎样体现的?
A:
《动感单车Pro》融合了自行车与机械元素,同时整合公共艺术的审美形态及公众自由参与的新感官体验,生成了这件极具参与性、交互性的动态雕塑作品。
作品既不是风动也不是电动,是人与作品互动骑行产生动能,从而达到愉悦心情、健康生活及体验艺术的效果,展现“绿色出行”、“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新话题。
◎ 《共享单车Pro》点位效果图
现代艺术延续古城文化底蕴
Q:
古城文化底蕴与现代艺术之间如何共融?
A:
古城文化底蕴是现代艺术的基石,而现代艺术即为古城文化底蕴的延续,二者相得益彰、不可偏废。
Q:
公共艺术与人居环境会带来怎样的宜居性?
A:
公共艺术重塑公共空间、改善协调人居环境,其多样性可完美地融合进大众生活环境,并成为连接人与环境的重要纽带。
Q:
公共艺术节与文旅之城如何相互成就?
A:
公共艺术是一座城市成熟发展的重要标识,公共艺术节是文旅之城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随着文旅之城审美诉求的提升,公共艺术节所蕴含的科技感、时代性也同步升发。
Q:
您对公共艺术节未来的期待?
A:
未来的公共艺术节必然是多样化的,希望将来有更多具有奇妙性的公共艺术作品扎根襄阳,助力奇妙镇发展。
代表作品欣赏
· · 《 海风之舞 》(2016)
尺寸:1100cm
材料:不锈钢、清水混凝土、轴承
◎ 《海风之舞》作品实拍图
· · 《 净 》(2014)
尺寸:140cm×100cm×60cm
材料:木、磁悬浮、陶瓷、电子元件
◎ 《净》作品实拍图
· · 《 馈赠 》
尺寸:650cm×600cm×600cm
◎ 《馈赠》作品实拍图
· · 《 五行系列·水 》(2019)
尺寸:158cm×158cm×350cm
材料:不锈钢、水、电子元件
◎ 《五行系列·水》作品实拍图
#PUBLIC ART#
—
公共艺术也是属于每个人的艺术。
2020首届襄阳华侨城公共艺术节,以创造性的公共艺术制度对话艺术家,让公共艺术以独特的形态与方式融入襄阳、融入大众。
当艺术与大众发生互动,城市也会因此而更加生动;当公共艺术落地奇妙镇,一同见证奇妙生长。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