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生长 |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释放神奇力量的物性表达
雨后,水坑是混浊的,动态的力量搅动了静态的泥沙,而后雨停了,回归到静态,泥沉入底,水清了。
这看似再正常不过的自然形象,在艺术家的眼里,却充满了魅力,灵感被激荡,物性的表达真实而神奇。
艺术家汤杰的创作,充满了对物性表达的深刻认识,自然、灵动、引人遐想。为您揭开奇妙生长——2020首届襄阳华侨城公共艺术节《云卷云舒》和《源》作品的神秘面纱。
汤杰
1989年出生于湖南
2013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
201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
现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公共艺术专业
1
心心念念,久久回想
Q:
用三个词形容襄阳。
A:
依山伴水、历史感、牛肉面
Q:
驻地创作中,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
A:
1. 住了最久的一次房车。
2. 让我体验到其他艺术家的生活状态,特别是看到傅中望老师与孙振华老师在一起跳舞的那一刻,他们随着音乐的那种放松与自如,学习了。
2
轻松愉悦
在体验中感知与获得
Q:
您的创作灵感是什么?是否有自己特别喜欢的艺术作品或风格?您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
A:
我创作的灵感来自两个方向:一是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感知,二是对物质自然关系的探索。我个人对自然探索与未知感挖掘的创作类型很感兴趣。
本次创作的灵感源于一场雨。有一天,我徒步去学校的时候正在下雨,看见有个水坑很浑浊,返回时雨停了,水就变得很清澈,泥全沉底了。
这一现象引起了我对这种物质关系的思考,我发现这与人在不同时间内的状态很像,所以想通过这一现象来表达人在不同时间状态的过程变化: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便有了思量。
◎ 《云卷云舒》互动装置
我的作品抱着一种哲思的态度去探讨关于物质关系、物理关系构成的视觉感知。日常的积攒在创作的那一刻很重要,有时候储存的感知与认知会有契合的点。
Q:
您怎样理解“奇妙生长”?您的作品是怎样和奇妙镇结合的?
A:
我认为“奇妙生长”更多是尊重个体自身的差异性与个体性,从而展现出来的集体面貌是丰富的,并且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
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在合适的空间上承载,与空间中的人发生关系,它发生在襄阳奇妙镇,便与之有了奇妙的关系。
奇妙镇是一个商旅的空间,我希望我的作品的介入该空间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每个人有个体的感知与获得。
这次为这里做了两个公共艺术方案,第一件《云卷云舒》互动装置,材料采用沙子、水、透明盒、电子控制组件。在透明的画框形水缸里放入一个马达和黑色沙子,当观者靠近时,水带动沙子运动,微弱的细沙颗粒随着水流形成了黑色的双漩窝,如云卷,聚集、混沌。而当观者离开或静止时,水与沙子亦将回归,如云舒,消散、分明。
作品呈现方式,在一层外墙建立玻璃水缸墙幕(单个点位或多个点位),水与沙子的运动变化则由让观众靠近互动及配套的程序产生,让画面出现最佳效果,然后通过实时记录水和沙的变化播放在高层更大的荧屏之上。
◎ 《云卷云舒》效果图
第二件《源》,材料为不锈钢、水、灯及出水装置。
作品通过对现场环境的考虑,以一段L型管道为载体,将点位处的水陆分割建立直接联系,意象地将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灌入水域之中,将横向水陆与纵向的天地之间建立交流的关系。
管道从外部看来可以将两端建立直接关系,而内部则有一种隐蔽性,可以将虚(光、水雾)与实(水流)直接地贯穿起来。
◎ 《源》日间效果图
◎ 《源》夜间效果图
Q:
您觉得观众们会在怎样的情景下与您的作品相遇?您期望观众得到什么?
A:
公共艺术考虑得更多的是作品与空间的结合,我个人觉得每个空间本身就有特殊的场域氛围,就像一个个独特的剧场,艺术家的介入,将作品增设在空间之中,就对原有的空间场域进行了改变,形成了一种与空间或对话、或交融、或碰撞等的关系,然后这种关系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形成真实的体验与互动。
人有获得,才能释放。创作也如此,将自己独特而敏锐的感知,成为在作品释放的一个过程。将客观的日常生活,融入主观的身心,汇入客观的物质与形态之中。
其实艺术一直带来的是物质与精神,身体与灵魂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可以获得认知与判断,便可以抉择前行的方向。
我的作品是将对自己的认知、对物质的认知、对自然的认知、对时空的认知,呈现在作品之中。
其实观众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的经验、意识、记忆等都不同,所接受的感知也有差异,但观者感知都建立在人文认知与自然原力基础之上。所以在作品中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持久性的公共主题。
3
空间文化、时代印记、精神留存
Q:
古城文化底蕴与现代艺术之间如何共融?
A:
公共艺术是一种空间文化,古城襄阳在当今现代化城市的推进过程中,公共艺术起到了多功能的积极作用,将古城记忆、文化凝结在公共艺术之中,必然会形成与现代城市的公共交流,同时公共空间也成为焦点,但也需要个性化、风格化的内涵塑造这种场所文化。
10年或20年后回首看这些公共艺术,肯定会记起在襄阳一起创作的时光。相信每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会在时间中得到见证,时间里会产生故事,留下记忆,甚至形成一种精神。
Q:
公共艺术与人居环境的关系?
A:
公共艺术体现着城市的艺术文化氛围,起到着对公众艺术品味、思想精神的引领作用,是艺术与公共社会的纽带。
通过对改变场所景观、突显某些特质,来与人发生交流,有时不但给公众带来的是轻松愉悦的视觉审美,还能给人带来相关的思考与认识,能凝聚于空间,产生公共的精神状态。
公共艺术强调环保,我在创作时考虑得更多的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揭示自然现象或规律背后的自然的意识形态。
我发现,自然物并不是被我赋予了情感,而是自然物的物性给予了我思考,我认为物也是叙事者,每一件自然物都存在其自身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来源于其本体的物性,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性是可被人认知的,物本身所叙述的要比我的表达更加真实。
◎ 奇妙镇现场考察
Q:
公共艺术节与文旅之城,如何相互成就?
A:
文旅之城考虑的是人口流动消费带来的经济发展,然而公共艺术确实能吸引着人的参与及互动带来人口的流动。公共艺术节与文旅的结合,带来了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的相辅相成。
Q:
您对公共艺术节未来的期待?
A:
公共艺术具有开放、公开的特质,由公众自由参与并与空间融合。
其实公共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公众行为,可为空间增添美的因素、艺术文化场域,为城市作为景点做点缀。也因其而平衡建筑、广场等空间的关系,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创作的美好不仅仅在于灵感的迸发与作品的呈现,艺术家们合着音乐的节拍舞蹈,如《论语·先进》所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赤子之情何其美好!
襄阳华侨城公共艺术节“奇妙生长”的美好,艺术家们体验到了。
#PUBLIC ART#
—
艺术是城市的自我延伸,而公共艺术则传递城市的记忆与情绪。
文化赋能城市,艺术注入生活,襄阳华侨城打造特色文旅小镇——奇妙镇,联合20余位优秀艺术家,探索空间、城市脉络、人文要素三者关系,以现代化艺术手法展现城市多样化新格局,贡献华侨城式力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