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楼市总结与展望
2017年,我市房地产行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严格贯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我市市场实际,从供需两侧发力,通过全面推进棚改工作,新增土地供应、增加保障住房等多重措施,确保供需的基本平衡;通过“限价、限售、收紧房贷”等措施,进一步遏制炒房,优化房地产市场运营环境。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房地产业取得了累累硕果,销售业绩再上新台阶,房价保持平稳,投资稳定增长,库存压力风险可控,促进襄阳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襄阳楼市运行特征分析
1、调控政策持续深入
2017年为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的炒”的市场定位,各省市密集出台多达260多次的“控房价、稳市场”的政策措施。通过增加多渠道供给、多种行政限制、强监管去杆杠、价格指导等多重方式,稳定市场,实现广大人民住有所居。我市严格落实国家“房住不炒”的定位,结合“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的精神,深化供给侧改革,增加土地供应,加快保障房建设,积极探索租购同权制度,在保证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的同时,根据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市房地产市场实际,出台了《关于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市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襄阳市市区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市区商品住房交易管理的通知》等等一系列调控政策,积极引导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2、发展商拿地热情不减
2017年新增土地面积124.62万平方米,同比减少18.8%,土地供应量出现下滑。其中,普通商品住房用地成交面积68.4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19%,但相对于今年323.77万平方米销售业绩来说,土地供应明显不足。随着棚改的进一步深化,今年以来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业绩一路上扬,对市场预期过高。在现有土地存量不足以支撑较高的销售目标的背景下,开发商积极拿地,土地市场热度不减,“地王”现象此起彼伏,最高楼面价达5120元/平方米, 土地溢价率超过200%。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不断深入,高价地存在一定的入市风险。
3、新增商品房区域性供应不均衡
2017年市区商品房新增供应262.84万平方米,同比减少30.51%。其中商品住房新增供应224.85万平方米,同比减少18.05%;非住宅新增供应37.9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3.43%。
本年度襄阳市市区商品住房、写字楼和商业新增供应量都有所减少,并且出现区域供应不平衡。除东津新区供应量有了较大涨幅外,其它区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东津新区新增商品房供应89.93万方,同比增长194.1%。樊城区新增供应81.74万方,同比减少46.94%;襄城区新增供应26.17万方,同比减少57.72%,襄州区为49.94万方,同比减少27.16%。
4、库存压力风险可控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房管局指导全行业“有序化解库存,促进供需平衡”。截止十二月末,我市商品住房库存213.66万平米,按1-12月去化速度算,库存消化周期为8个月。相对于去年7.4个月的库存周期,我市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持续保持在合理区间,较好完成了我市商品住房去库存的目标,有效化解了库存压力的风险。
5、商品房销售再上新台阶
得益于2016至2017年“供给侧改革”和“两改两迁”政策推动,襄阳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进一步得到释放,本年度我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指标再上新台阶,均呈上升态势。2017年市区商品房共销售38303套、389.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1%、6.69%,销售金额达到261.7亿元,同比增长25.7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28164套、323.77万平方米。商办类物业销售65.78万平方米。本年度商品房成交一直保持在高位状态,除四月、五月和十一月份之外,其余七个月的月成交都超过30万方,最高的一月份达到40.5万方的历史最高记录,二月份传统的春节期间网签淡季也有32.91万方的销售,三月份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6、商品房成交价格区域性涨幅较大
2017年襄阳市市区商品房成交均价6718.1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7.83%。其中,商品住房成交均价6213.22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4.94%。
樊城区成交均价8260.38元/平方米,同比上涨36.78%,涨幅最大,居榜首;襄城区次之,成交均价6790.35元/平方米,同比上升3.9%,价格保持稳定,呈小幅度上涨;高新区均价5684.93元/平方米,同比上升19%;襄州区成交均价5192.31元/平方米,同比上升8.4%;东津新区虽然成交均价最低,5124.51元/平方米,但同比上升25.52%,涨幅仅次于樊城区。从整体来看,本年度商品住房销售均价各区域都有不同层度的上涨,随着襄城区低密度高端住宅的集中上市,樊城区中心城区项目的进一步推进和部分高品质项目的推出,下一步商品住房价格会因严厉的“限价”等调控政策、供需关系的不平衡和产品品质的提升有较大的上涨压力,稳控房价是一个严峻且迫在眉睫的问题。
7、龙头企业加速领跑,销售业绩、市场占有率双双提升
在今年,襄阳的品牌房企表现不俗,销售业绩再创新高。其中,由民发集团和世纪金源联合开发的东津世纪城以9305套的销量,在今年不光继续占据襄阳住宅市场冠军宝座,而且也占据了湖北省住宅市场排名第一的位置。在襄阳300多家开发企业中,企业实力强、项目体量大、市场信誉好的楼盘越来越受到购房者的青睐和追捧。销售前十强的占比在逐年提升,从15年的41.25%到16年的47.30%,再到今年已经大幅上升至61.59%,其销量占据了全年商品住房销量的一半以上,龙头企业开始加速领跑,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
8、产品升级,彰显居住属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精装房由于节能环保、可“拎包入住”,免去装修烦恼,而且居住环境和舒适度大大提升,越来愈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精装房。目前毛坯房到精装房的过渡已经成为一二线城市的楼市产品主流,襄阳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一些楼盘开始配置部分精装修成品房。在今年新开盘的项目中,东津世纪城、恒大、碧桂园、绿地等开发企业对产品进行升级,均推出了普通高层精装房、精装花园洋房、精装别墅等产品,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更彰显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居住属性。
9、专业市场进入培育期
11月30日,华中水果城、七桥花鸟市场等第二批老市场全部关闭并入驻樊西八大专业市场。目前,中豪、卉丰源、中南建材等7家新市场相继开业运营,共入驻商户5733户,摊位20322个,从业人员近2万人,日均人流量达5万人次。随着,客运站、银行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日益完善和投入运营,樊西新区8大市场规模已成,正式进入发展培育“黄金”期。除八大市场外,以天贸城、国邦家世界、红星美凯龙、新世纪家居广场等为代表的家装市场,以光彩、五洲国际、天润石材城等为代表的建材市场,以四季青为代表的农贸市场,均已在2017年开业运营。临近年末,各大市场开启“年货节”模式,消费者不再像以往浪费数日为购买年货而奔波,吃喝用度便可在这些专业市场一站式购齐,省时省力。以展销聚人气,以平台促发展,相信这些专业市场在为广大生产商、经销商和消费者搭建货物交易平台的同时,将进一步促进我市商贸物流的繁荣发展,进一步巩固我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和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2018年襄阳楼市预测
1、房地产调控政策将贯穿全年
2017年,房地产政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基调,地方以城市群为调控场,从传统的需求端抑制向供给侧增加进行转变,限购、限贷、限售叠加土拍收紧,供应结构优化,调控效果逐步显现。
在2017年12月2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18年经济工作指出,2018年要引导和稳定预期,加强和改善民生,要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由此可以看出,2018年,长效机制建设迎关键期,市场中长期运行环境逐步确立,短期调控不放松稳预期。未来楼市政策仍会延续“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明确的主线,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把握“因城施策”、“一城多策”精准调控方向,把稳定房地产市场、化解泡沫风险作为重中之重,引导好市场预期。长效机制继续深化促发展,房地产调控政策将贯穿全年。
2、房地产市场专项整治常态化
2017年11月20日,湖北省住建厅发布《关于因城制宜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通知》,要求持续开展房地产市场整治,严厉查处捂盘惜售、哄抬房价、期房炒作、虚假宣传、价格欺诈、不按规定明码标价、违规开展购房融资等行为。建立房地产企业及从业人员信用管理制度,落实跨部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为落实国家和省的相关政策,襄阳从去年12月份开始便联合物价局等相关部门开启了严查风暴,并成立房地产市场检查小组,设立督检员,将房地产市场检查常态化,随时监管房地产市场的违规行为。在2018年1月23日召开的襄阳房地产2017总结暨趋势分析会上,市房管局明确表示要加大执法和检查力度,从日常巡查、控制举措等各方面来打击开发企业违规收取茶水费、不公布一房一价表等不规范、不合理的现象。另外还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快房地产信用体系平台建设,将房企违法违规销售行为记入信用档案。由此可预见襄阳房地产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将建立长效机制,成为常态化,为房地产行业营造更加规范、健康、纯洁的市场环境。
3、商品房供应量持续增强
截止2017年12月底,我市商品房库存量为524.56万平米(含开发企业自持商业物业),同比增长21.08%。其中,商品住房库存213.66万平米,按全年去化速度算,库存消化周期为8个月。2017城区新增土地供应124.62万平方米,其中用于商品住房和商住用地开发的土地101.41万平方米,按照平均2.0的容积率计算,可开发200万平方米的商品住宅。像九街十八巷、昊天广场、融侨城等“两改两迁”项目,拒不完全统计,还有近300万平方米的待开发用地,随着“两改两迁”的深入推进,市民刚需和改善需求旺盛,这些项目将加快工程进度,逐渐推向市场,预计在2018年为市民提供100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增供应。随着棚改的顺利推进,国有资本投资建设的棚改安置房,在樊城、襄城、东津的项目已开工了52万平方米,约5000套房源预计在2018年推出市场。经初步统计,在2018年将会有近600万平米的商品房供应量,来充分满足持续旺盛的市场需求。
4、商品住房价格持续可控
2017年襄阳市市区商品房成交均价6718.1元/平方,同比增长17.83%。其中,商品住房成交均价6213.22元/平方,同比增长14.94%。从在建项目和拟销售项目分布来看,大量房源集中在高新区、襄州和东津区域,由于地价、产品定位、区位以及项目配套等因素,决定了区域内房价没有大的增长空间;虽然樊城部分项目销售价格会继续保持高位增长,但其体量较小。而政府已引进国有资本建设棚改安置房28900套,樊城区欣悦城等部分项目一期已开工建设,并将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给棚改拆迁户。市政府已经采取措施,通过限价、限售、限签等调控手段,并加大执法力度,打击炒房,平抑房价,从整体来看,2018年我市商品住房价格将持续可控。
5、装配式建筑初见成效
2017年7月,市政府办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倡导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意见》提出,2017年全市完成装配式建筑面积不少于20万平方米,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面积累计不少于200万平方米,到2025年,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意见》要求,自2017年7月1日起,政府投资新建的公共建筑工程以及保障性住房项目、“三旧”改造项目等,符合装配式建造技术条件和要求的,应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
目前, 襄阳已和湖南远大集团、中建三局等单位合作,在我市拟建装配式建筑的基地,同时,科技馆、图书馆、市民公厕等公共场所已在钢结构上部分运用装配式建筑。根据一系列政策规划,以及装配式建筑快速的特点,可以预见,下一步市政府将继续扩大建设范围,在公共建设工程和保障性住房等项目加大使用装配式建筑。
6、更多一线房企进驻襄阳
目前已有万达、中建三局、恒大、碧桂园、绿地、保利等一线外来房企进驻襄阳,并不断在襄阳开疆扩土。恒大除了早期的恒大名都项目,在售和在建项目达4个,碧桂园更是四盘齐发,先后打造襄阳碧桂园、御玺、星荟、嘉悦城等高端住宅项目.....如今襄阳快速发展势头强劲,越来越多品牌房企看中了襄阳的发展潜力,纷纷来襄拿地,省交投将携手华侨城在东津打造占地8.6平方公里的襄阳文化旅游示范区。省房投也在12月份的土拍市场上一举拿下位于高新区台子湾102亩的商住用地,另外中梁、正荣等一线房企也在土拍市场纷纷举牌。随着一、二线的城市调控政策的不断收紧,三四线城市将成为一线房企业绩增长的厮杀场,由此可见2018年将有更多一线房企进驻襄阳发展。
7、庞公片区迎来建设热潮
2015年《襄阳市襄城庞公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立,庞公片区被划定为滨江新区,形成“一核、两心、两带、五轴、五区”的发展格局。自规划实施以来,庞公片区的开发一直备受关注,如今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庞公大桥建设如火如荼;庞公路、星光大道、江华路改造,交通网络逐渐完善;四中新校区正式开工;中德生态城试点确立等等一系列的利好政策让庞公片区的核心枢纽地位日趋凸显。
在庞公新区建立之初,冠通实业,便抢占先机,打造了庞公片区首家低密度高端住宅项目水云墅,预计在18年初推出市场,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注定受到消费者的高度关注。另外2017年襄房投、智都文化等企业相继在庞公片区拿地,据统计2017年襄城庞公共计出让住宅和商服用地25.67万方,随着两改两迁的顺利推进和冠通▪水云墅的拔得头筹,这些新进项目为抢占市场占有率,将在2018年加快开工进度,庞公片区迎来建设热潮。
8、棚改土地将为房地产市场提供有效供应
2017年是襄阳棚改攻坚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紧抓落实。在8月份召开的棚改专题研讨会上,市建投推出四大举措,破解棚改房源供需矛盾,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在襄城庞公、樊城中原西路以南等房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区域加大土地供应力度。11月份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市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土地招拍挂设定条件回购房源、公共租赁住房“托底”保障房源、公共租赁住房转化安置房源、积极探索共有产权和租购同权模式等6种方式解决棚户区改造中的安置问题。另外,我市在2017年共获批国开行棚改贷款226.3亿元,为我市棚改顺利推进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可以预见2018年我市棚改征迁工作将取得重大突破,市区已经进入清零尾端的区域和房源供需矛盾突出的棚改区域,将会有大量土地供应出来,为加快棚户区改造建设、提升城市层级注入新的活力。
9、东津新区开发投资热度持续增强
自东津新区规划落地以来,其建设进度一直牵动着600万襄阳人的神经,而17年建设热度可谓空前高涨。
公共配套十大工程取得重大进展。8月市规划展览馆正式开馆,每天吸引近2000人前来参观,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市民中心主体工程已建设完工,预计2018年相继对外开放。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东津高铁站综合配套工程于9月正式开工,建成后,郑万、汉十及襄荆宜三条高铁汇聚东津,通达全国。11月连接各城区的东西轴线正式开工,作为襄阳首条快速路,15分钟即可通达全城的畅快体验,刷新你的想象。苏岭山大桥开通在即,届时将有8座大桥将东津与其它城区实现无缝对接,城内来往更加方便快捷。
一座城市的繁荣,关键还是人气。目前已有近1万余户业主入住东津世纪城,完善的生活配套、便捷的交通路网、来往穿梭的车辆,俨然已经让东津这座“未来城”变成了一座眼见为实的生活之城。
日渐繁华的生活之景、通达四方的交通优势、逐渐完善的配套建设吸引了华为、甲骨文等500强企业和新能源汽车项目、六化建总部大楼、奥克斯电梯、浙江吉利轮毂生产项目等大型项目入驻,而省交投不但将鄂西北总部落户东津,还将携手华侨城集团打造占地8.6平方公里的襄阳文化旅游示范区。
东津新区正以超常的速度向前发展,这一系列的种种变化,让襄阳市民对东津的发展充满信心,也让更多的企业看好东津新区的未来前景,由此可以预见在2018年东津新区开发投资热度将持续不减,东津新区繁华可期!
10、房地产营销创新将大行其道
得益于国家去库存政策的影响,2016年、2017年,襄阳房地市场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快速转变,楼市成交火爆。从17年10月份开始,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增压,襄阳市也出台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稳市场,抑房价。消费者也开始理性地看待楼市。在此背景下,进入18年,我市土地供应量充足,棚改政策趋向宽松,襄阳房地产市场供求不平衡的局面将会得到较大的改变。80后和90后成为楼市的消费主力人群。其成长环境,使得他们购房更加注重居住体验和品质追求,购房更趋于理性化。深谙于此的企业将会及时研究客户心理,创新营销模式,赢得一批忠实客户。受楼市宏观调控和房地产政策的变化影响,可以预见,2018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在将在营销方式上开动脑筋,其核心点,将以客户的购房幸福指数为标准,注重客户在营销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体验度,再辅之以各种优惠活动。2018年,襄阳房地产业的营销市场,将百花齐放,五彩纷呈。
2018年,我们将继续发扬成绩,努力再创辉煌,将继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定位,居安思危、因势而变,加快推进房地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探索租购同权的住房制度;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全面推进棚改工作,适度加大土地供应,促进有效供给,满足群众需求;注重产品升级和配套建设,让住房市场沿着住房类型多样化、住房品质不断提升的方向发展,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加大对价格的监管与指导力度,优化房地产业运营环境,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