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 | 一个会呼吸的公园是什么样子?
知识科普区
什么是海绵城市?
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华侨城秉承“规划先行”的造城理念
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
运用到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中
通过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结合
实现雨水在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打造“会呼吸的公园”
让生活与美景都可以自由“呼吸”
当雨水落入大地,城市便拥有了灵感。模仿海绵的疏阔空间结构,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将对水的容纳扩展至湖岸空间内部,利用自然力量进行渗水、滞水、蓄水,让绿地与绿道交错其中,土地与建筑的边界消融。
◎ 华侨城生态艺术公园实拍图
1
渗水功能
保留土地,实现雨水的生态渗透
土地作为自然渗透的最佳介质,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对原生土地进行保护,设置台地生态驳岸、浅滩活动区生态驳岸、泄洪区陡坡生态驳岸、泄洪区缓坡生态驳岸多种组合措施,有效减少不透水区域面积,降低地面径流量,促进雨水更快渗透。
◎ 示意图
2
滞水功能
植物规划,减缓雨水汇集速度
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通过对公园植物从高到低的层层规划,使用“生物方式”让雨水滞留。
公园内设计挺拔的针阔混交林带、略高的挺水植物群落、湖面的浮水及沉水植物群落、岸边的湿生植物群落高低错落,有效降低雨水汇集速度,为土地留出足够的渗水时间。
◎ 示意图
3
生物蓄水
筑就超大“自然水源库”
华侨城利用湖心与岸的高低落差,让湖成为天然的蓄水池。
约3万方湖域面积毫无保留地接纳着每一缕汇流入内的水系,外部约9万方湿地及丰盛植被景观,用茂盛的根茎将水源牢牢锁在底部,形成天然的水源保险库。
◎ 示意图
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在层层叠叠的景观形态中,为海绵城市中水的取用与发展留下了足够空间。水被存储是海绵城市的第一步,如何利用大自然的水资源,才是达到绿色循环的关键步骤。
◎ 华侨城生态艺术公园实拍图
1
净水功能
植物生长,恢复自然对水质的净化功能
对于湖中的植物,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进行了严格的挑选。
公园中培育睡莲、眼子菜、水花菜、菹草、狐尾藻、鸭舌草等浮水及沉水植物群落,不仅可以装点湖面风光,更是清洁水质的小能手,利用直接吸收、光合作用产氧分解或与微生物协调方式起到净化作用,为观赏者保留纯净的一线风光。
◎ 示意图
2
用水功能
冬季少雨,湖成为动植物水源补给处
在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植被不仅是水的储蓄罐,也是运送水的自然通道。
襄阳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少雨,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中的植物可以通过根部吸收来自湖的水分,同时通过蒸腾作用,让白鹭湖的水循环至空气中,即使在冬季也能享受湿润、温暖的湖风。
◎ 示意图
3
排水功能
连通水系,分散消纳雨水储存量
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内部水系与汉江、水库相连,水量过多则通过水道排出,水量过少则通过水道汲取,保持湖与湿地的水量维持在生物生存安全线内,避免城市内涝发生。
◎ 示意图
建造海绵城市,就是打造会呼吸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
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如同一个巨大的“海绵城市”,为土地留出足够的呼吸空间。当我们步入这座“会呼吸”的公园,我们也将开启不同的美好生活体验。
◎ 华侨城生态艺术公园实拍图
夏日里,湖成为气温调节器,从湖面吹来的微风捎走了酷暑的热气;冬日里,湖是家的自然加湿器,为干燥凛冽的冬日添了阵阵柔软。每一次公园漫步,都能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乐趣。
◎ 示意图
目之所及,皆为景色。雨季避免内涝灾害,旱季反哺动植物生长。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搭建一年四季的绿植景观,入眼皆为美景,呼吸皆是新氧,用湖的纯粹洗涤人的五感,给所有步入其中的人一场沉浸式的观赏体验,让美好发生在公园之中。
【结尾】
自然与城市,相融共生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方法。
华侨城践行在“花园中建城市”的造城理念,积极践行可持续的绿色生活,在生态湿地公园内打造优异海绵城市设计,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将海绵城市的功能性与景观的美观性高度融合,激发公园活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 效果图
与自然共同感受呼吸,与生活同节奏律动,襄阳华侨城汲取经验,从首个作品天鹅堡起,积极搭建海绵城市,将整个社区、整个公园、整座大城打造为“会呼吸的城市”。
一座符合现代居住需求的“会呼吸”的理想生活,正在襄阳华侨城的建设中慢慢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