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印发《襄阳市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我市印发《襄阳市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来源:襄阳房地产信息网   2024-10-14 08:29


2030年基本形成“一主两副多点”城市中心体系


10月13日,从市发改委获悉,我市印发《襄阳市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到2030年,基本形成中心突出、分级明确、服务均衡的“一主两副多点”城市中心体系,“山水江洲城”有机共生的空间格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成效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缩小,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优化空间形态,


推动城市布局集中


该方案要求,合理管控城市规模和密度,以人口密度不超过1万人/平方公里为标准,因地制宜控制城市主城区密度,平均人口密度超过标准的,要引导向周边组团有序疏解。


做优城市重点开发片区。做优襄城区文化、生态功能,打造宜居生活样板区和全域旅游核心示范区;做强樊城区商贸流通功能,打造商贸商业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高新区产业功能与襄州城区、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推动产城融合。聚焦聚力建设东津城市新中心,抓好8平方公里新城中心建设。


要营造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城市格局,以现状山水格局为基础,维护并彰显“两河汇江、三山南峙、四城环洲”的山水城有机相融的城市格局。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将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系统谋划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措施。


壮大根植性主导产业,


推动城市产业集聚


培育壮大“搬不走、稳得住”的主导产业。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不动摇,围绕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等6个重点产业,尤其是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储能电池等2个产业新赛道,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绿色化转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接续动能,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持续实施“千企千亿”技改行动;用好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牌”和磷、硅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提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探索节能降碳“襄阳模式”。


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强化重大项目策划储备,抓准重点进一步做深做实前期工作,提高项目资金争取成功率。强化优势产业集聚布局管理,坚持各区域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持续推进10个以上特色工业园区项目满园并做大规模。开展链式招商活动,推动市场和产业链配套互促发展。各工业园区每年新签约的招商引资项目,当年签约项目开工转化率争取达到50%以上,第二年达到70%以上。


促进产业链式集群发展。落实“链长推动、链主牵引、链创赋能”三方协同机制,开展链主企业打造行动,遴选一批“拔尖”型企业,“一企一策”制定培育方案,推动链主企业与本地企业深化产销合作、研发合作、人才合作。加快优化供应链体系,常态化开展产销对接活动,开展产业链式招商行动。


加快城市功能集成,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推动交通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高效能交通体系,聚焦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全力服务推动襄荆高铁襄阳段建设;开工建设襄阳至信阳、襄阳至宜昌、襄阳至新野、老河口至南漳高速公路,207国道襄阳段改建工程建成通车;加快建设唐白河航运开发工程,全面建成新集枢纽;持续推进襄阳机场飞行区改扩建,争取开通国际旅游包机航线。


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实施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行动,加大专项债券向园区建设倾斜力度。支持园区多途径、多形式规划建设研发检测、创新创业、仓储物流、标准厂房、人才培训、数字信息、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平台设施。鼓励园区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及其他第三方机构合作建立专业的服务类机构。鼓励各类专利服务机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以及工业企业服务云平台,开发直接面向园区企业实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园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重点园区人力资源集链服务站(网),开展“服务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就业链”五链融合服务,推动人社公共服务“入园进企”。充分发挥襄阳市公共实训基地技能人才培养作用,积极提供技能实训、技能竞赛、技能等级认定、创业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


推动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打造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做好庞公至东津过江大桥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实施光彩路口立交节点改造等城区道路交通项目30个,打通广电西路南段等断头路循环路5条,内环提速改造二期全面通车。建设虎头山智慧体育公园等公园游园、口袋公园8个,新增城市公园绿地100万平方米。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能力,实现全域覆盖、全量处置,建成襄阳武安环保能源发电项目,谷城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式投入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含水泥窑协同)占比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