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祺扬——牵牢经济体制改革“牛鼻子” 塑造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祺扬——牵牢经济体制改革“牛鼻子” 塑造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来源:襄阳房地产信息网   2024-09-18 08:53

近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2023-2024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襄阳自贸片区位居内陆地级市片区第一,取得“五连冠”的亮眼成绩。这份成绩单只是襄阳深耕制度创新“试验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成果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作出部署,强调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体系。”9月13日,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祺扬在接受湖北日报专访时说,襄阳将扛牢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责任担当,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牢牢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塑造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打造“一枢纽四基地”和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中走在前、挑大梁。


谈大财政体系——


构建动力循环机制,赋能高质量发展


省委全会提出,深入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循环机制。


“动力循环机制是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五个一’省级调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襄阳当前处于产业转型、动能转换困难时期,必须靠大财政体系建设形成新的动力机制。为此,积极参加全省大财政体系建设试点,统筹推进‘多规合一’规划体系建设、国资国企改革、大财政体系建设、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改革等工作,做大财政资源、形成有效债务,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构建新的动力循环机制。”王祺扬说。


近年来,襄阳大力推进平台公司债务重组、闲置资产利用、非标债务置换、经营性资产融资等工作, 建立财政、金融、投资统筹机制,成为全省首批市本级政府债务脱橙、其他县(市、区)均保持黄或绿的地市;市政府平台公司汉江国投实现突破性发展,资产达2300亿元,成为中部六省首家获得中诚信AAA评级的地级市城投企业、全省唯一拥有双AAA主体信用评级的地级市国有企业。


王祺扬表示,襄阳将全面深入落实省委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七项机制”部署,完善财政统筹机制,对国有“三资”开展常态化清查登记、确权确认确值和编制资产负债表工作,建立有效统筹、配置和监管机制,大力推动“分散变集中、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探索国有“三资”盘活利用方式,推进化解存量债务,合理扩大有效债务规模,加大以政府有效投资带动社会投入力度,同时加强政府债务全生命周期监管和政府支出正负面清单管理,统筹开展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国资国企功能性绩效评价、财政“三保”支出绩效评价、经济健康发展评价,营造高质量发展新的动力循环机制,确保襄阳高质、健康、可持续发展。


自6月全省大财政体系建设“全套试点”推进以来,襄阳积极有效完成省定五类61项任务,资产盘活率、“三库”对比倍数、项目结(决)算率、债务化解率等指标名列五个试点市前茅。1至8月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7.7%、9.6%,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9个、3.6个百分点。


谈发展活力——


让“放得活”“管得住”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省委全会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体系,探索有效路径。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体系,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王祺扬说,“放得活”“管得住”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要统筹发挥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作用,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


他介绍,襄阳树立链式发展思维,统筹推进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不断加大供应链平台体系建设力度,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机制。聚力发展“144”产业集群和“6+2”重点产业,打造汉江流域先进制造业基地;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健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评级和评价体系,促进国企民企融合发展、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千名干部进千企等改革,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改革释放活力,经济转型向“新”。


以湖北隆中实验室为代表的创新平台建设全面加强,2项技术成果入选20项湖北实验室标志性成果,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498家,襄阳高新技术企业近17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200亿元,襄阳被评为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成功创建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今年上半年,襄阳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34.3%、新能源电池产量增长55.6%,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36.5%。


谈改善民生——


建立统筹联动机制,实现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协同互促


省委全会提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统筹协同机制。


“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大内需。要将二者统筹起来,以社会建设为着力点扩大内需、促进发展,以经济发展补齐民生短板、抬高社会底板。”王祺扬说,要围绕社会转型抓改革,聚焦更好保障权益、优化服务供给、完善投入机制等深化改革,统筹“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充分激发社会活力。


近年来,襄阳每年扎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大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设、紧密型医联体和教联体建设、新城建设古城疏解旧城更新、排水排污和燃气管网改造、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快递物流进村、充电桩下乡、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等工作,实现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协同共促双赢。


千年古城,魅力焕新。


今年6月,为期一周的全国大艺展活动在襄阳举办,这是大艺展首次在非省会城市举办,205所高校277支代表队齐聚襄阳古城,共享“襄阳好风日”。


数据显示,2023年襄阳历史性实现“年迎一亿客”;中心城区人口增至239万人(建制区164万人)、吸引周边城市人口11.34万人,其中东津新城人口22万人、吸引周边城市人口6.05万人。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