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大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来源:襄阳房地产信息网   2019-08-09 16:52

XYRB201908094_3.jpg

建设中的庞公大桥


XYRB201908094_2.jpg

长虹大桥


回放汉江一桥刷新我国建桥速度纪录


  城因水而秀美,水因城而灵动。襄阳多水,自然多桥。


  滔滔汉江穿城而过,江北是樊城,江南是襄城。长期以来,往返南城北市,人们靠的是渡船。1969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修建焦枝铁路。襄阳汉江铁路公路两用桥被列入建设计划,由原铁道部大桥工程局负责设计、施工。


  为加快工程进度,汉江一桥建设采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进行。1969年9月6日,在仅有少数工程技术人员、100多个工人、28吨水泥、一辆14吨汽车吊车的情况下,项目开工。


  1970年4月26日,铁路桥通车;5月20日,公路桥通车。大桥建设者们仅用256天就顺利建成按常规需要两三年才能建成的特大铁路公路两用桥,当时刷新了我国建桥速度纪录。


  汉江一桥铁路桥长892.6米,公路桥长812米,全桥架设钢梁7000吨,铆接铆钉36.8万颗。大桥结构为正桥2台3墩4孔,上部结构是四跨128米的连续梁。


  汉江一桥的建成结束了襄城、樊城两城摆渡的历史,但由于历史原因,当时建成的公路桥桥面过窄,行车拥挤,维修不便。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汉江一桥越来越无法满足市区日常交通的需要。


  1992年5月1日,在汉江一桥建成22年后,一座现代化的公路桥——长虹大桥在不远处落成通车。


  随后,市区又相继建成了鱼梁洲大桥、卧龙大桥、东津大桥、唐白河大桥、新六两河大桥(项目名为苏岭山大桥)等一批大型桥梁。


  襄阳首座斜拉桥、主跨最大的桥、最宽的桥……2013年通车的卧龙大桥(汉江三桥)创造了多个襄阳桥梁建设史上的第一。


  新访庞公大桥明年建成通车


  两年前开建的庞公大桥是我市城建史上第一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是连接人民广场和庞公的重要通道。


  北岸引桥已具雏形,江中主塔、两岸地锚已经建设完成,江中主缆架设基本完成,即将开始吊梁施工……日前,记者在庞公大桥建设现场看到,施工正如火如荼进行,工人正在进行高空作业。


  庞公大桥位于一桥下游,总体呈南北走向。大桥北起樊城区长征路与大庆西路交会处,架高架桥于炮铺街之上,南至襄城区庞公路与星光大道交叉口,全长2600米,是汉江首座、世界上第四座三塔式悬索桥。“主桥的122根索股都已牵引到位,下一步将转入梁的吊装施工。”中交二航局庞公大桥项目部副经理黄忠满告诉记者,对于悬索桥来说,索和梁是尤为重要的两个部分。庞公大桥索的牵引是通过空中建成的临时“猫道”进行高空作业,安装精度在5毫米以内。如果索的高度控制不好,对整个桥面的高度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能会造成桥梁的合龙偏差。


  据了解,庞公大桥计划今年主桥面合龙,明年建成通车。


  亲历者说


  长虹大桥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蒋继舒:


  长虹大桥选址有两个方案


  当时,长虹大桥选址有两个方案,一个是东桥位方案,即建在夫人城和西护城河附近,最终因为弊端太多而被否定;一个是西桥位方案,即现在的地址。


  从建桥工程成本的角度来说,肯定是建在两岸距离最近的地方最好,费用会省一些。但是河床窄的地方往往建筑比较密集,需要填埋西护城河,对襄阳古城的保护不利。


  虽然西桥位方案的大桥长度比东桥位方案长491米,但该处交通顺畅、拆迁量小,与文物保护没有矛盾,而且江面较宽,利于泄洪;桥两端有开阔的场地,河心有大面积沙滩,便于施工。


  在上世纪80年代,襄阳作为一个地级市,要想自己修建这样一座特大型桥梁是不具备实力的。当时,特大桥一般是国家投资,或者是省会级城市才有实力修建,在全国顶多有3个地级市修了这样规模的大桥。


  一方面是襄阳城市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方面是当时的领导思想解放,最终决定全力以赴修建长虹大桥。于是,市里在拿出城建维护资金的同时,向交通部争取了2000万元,又通过预交过桥费的方式筹集了1000多万元,靠这些资金启动了工程。最后,市政府又向银行贷款2000万元,省建设厅也补助了750万元,基本保证了建设资金。资金到位后,主桥和引桥请铁道部第一工程局桥梁处修建,引道由市政府组织修建。


  长虹大桥从开工到通车,用了4年多时间,遇到的困难很多,而最让建设者们难以忘记的就是施工难度之大。


  首先是确定航道难。其次,汉江河道下面的地质形态非常复杂。


  汉江航道是游荡型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主航道变换不定。而建桥需要满足通航,必须确定航道位置,留出大跨度桥孔。这样,钱得多花,施工难度也更大,但也催生了当时“亚洲第一”的纪录——长虹大桥跨越汉江的10个桥孔的跨径都是100米的钢筋混凝土全连续梁结构。


  在修长虹大桥最难的地方,牺牲了一名潜水员。我现在还记得他的名字——高云昌。1991年修二号桥墩的时候,钻头卡住后提不上来,使劲一拉就把钢丝绳拉断了。这样,就必须有人下去把钢丝绳套在钻头上。


  当时,钻深达65米,水下的压力很大,潜水员下潜作业的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但这个桥墩施工了半个多月还没有进展,这名潜水员责任心很强,也很着急,下水后延长了潜水时间,一直把钢丝绳套到钻头上才上来。


  那时候,襄阳没有减压设备。


  他刚上来的时候还有说有笑,想到钻头可以拉上来了,特别高兴,但一会儿就不行了。


来源:襄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