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迭代,向星而居|沉淀食韵风味,辉映时代印记
“城市的味道,某种意义上正是食物的味道。”
——香港作家欧阳应霁《味道城市》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味道,或独自璀璨,绽放异彩;或兼收并蓄,相融聚汇。襄阳就是这样一个城市,融南汇北,氤氲着汉水滋养;经年累月,累积了深厚的饮食文化;独特的南风北派的襄阳“味道”,以开放和包容的饮食口味,吸引着五湖四海的食客。
襄阳老友味 荟萃经典
襄阳的生活节奏,不紧不慢且富有韵味,“浮生半日闲”的生活态度折射出这座城市的悠然。岁月的沉淀,老城的味道依旧飘香。受地理位置影响,襄阳自古多北方移民,饮食文化多以面食为主,作为八九十年代富庶之地的樊城,汇聚了各色经典面食小吃与市井风味。
谈及襄阳人最熟悉的面食“老友味”,首当一绝的莫过于襄阳牛肉面。襄阳牛肉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的康熙年间,历代襄阳人的传承与考究,使得老襄阳牛肉面保留了其独特风味。辣椒的辛香、牛油的膻香、搭配葱花香菜的鲜香,讲究的是“一辣二麻三鲜”的精髓和“辣而不燥,香而不腻”的风土味道。
老襄阳人的经典早餐,绝对是一碗红汤牛肉面配以甘甜黄酒。说到黄酒,那就不能不提襄阳一二三黄酒。经过半个世纪的酝酿,一二三黄酒已经融在襄阳人的血液中,长在古城人的记忆里。一缸好的黄酒需要历时7-9天时间,酒色从清亮到暖黄,口感如蜂蜜般绵密,轻抿一口,是让襄阳人沉在绵嫩里的醉,堪称人间至味。不仅襄阳人爱喝,不少外地人也慕名而来。
另一种襄阳老味道则是劳动街的百年老字号王记清汤,清晨的“梆梆”声宣告着美味的到来,汤用杂骨熬制,美味的清汤皮在大碗的汤水中飘浮如云。尝一口鲜美清汤,麻油、葱花、胡椒香味钻入口腔,再佐以北方餐馆的锅贴饺,顺着味蕾去感知襄阳生活的温度。不过随着技艺传承缺少,正宗清汤现已“一汤难求”。
酸辣面、胡辣汤、酸浆面在襄阳经典面食系里也占得一席之地,三足鼎立。酸辣面俗称火巷口酸辣面,酸中带肉香,入口酸辣;胡辣汤微辣鲜香,风味浓郁,首创之后在襄阳迅速爆火,享誉至今。
最值得一提是口感独特的酸浆面,2009年被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独特的面食源于清朝,面条得是小麦精粉手工擀切,酸浆需以陶缸浸泡发酵而成独特的调味,含开胃、预防伤风感冒的药理功效,味香而不腻,酸辣爽口。
百年传承 丈量时代绝味
寻味襄阳,凝聚人文的风味小吃遍地开花。
家喻户晓的樊城百年老字号——陶记金刚酥,前身是一种炭火烤制的民间食品,兴起于三国时期,用于行军备用粮。金刚酥做工复杂,耗时耗力,从和面、打碱到焖烤等工序一共要花四五个小时,每缸仅能烤200个金刚酥。后经历代掌柜改良,经过20多道工序烘烤,开发了奶油、香葱、花生等系列新口味,现已出口国外。
同为出口名单的还有我国四大名腌菜之一的襄阳大头菜,据《中国风物志》记载,为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时所创,民间素有“诸葛菜、孔明菜”的美称。本身是其貌不扬的大疙瘩,经由传统腌制技术腌制后成为独特风味的佳品,口感脆嫩,香味浓郁,在国宴菜单中备受欢迎,并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赞为“中国一绝”。
北街的红糖饼几乎无人不知,传统小年习俗“拜灶王,吃糖锅烙”说的就是香气四溢的红糖饼。传纯手工制作,老酵头发面,包上红糖,裹满生芝麻,出炉之际,趁热掰一口,齿颊留香,酿造家的味道。
身在襄阳,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遇见令人难忘的美食,Q弹香嫩的宜城大虾;绵香味嫩的襄阳蒸菜、传统年味儿的襄阳缠蹄、专为楚王进贡的“宫廷菜”宜城盘膳......如若将襄阳的美食娓娓道来,大抵要说上三天三夜。
焕新承载,升华人文资味
悠悠古城文化底蕴,让襄阳拥有包容万象风味的气概。随着时代的发展,襄阳也焕新着味蕾感受,体验当代生活新能量。2019年,海底捞正式入驻襄阳,全球700余家直营门店,襄阳位列其中,焕新襄阳传统饮食文化于新时代的理念与追求。
千年美食底蕴无疑是襄阳动人的一面,从古城文化到新区拓疆、从美食传承到走向世界,见证襄阳千年历变之时,也在不断增强着襄阳的城市吸引力和世界影响力,助推襄阳走向更加国际化的道路。
城韵革新 赋能时代美好
东津新区作为襄阳七省通衢的东门户,将代言襄阳,传承襄阳美食文化与记忆,激活襄阳美食经济新动能,焕新城市高标准精神文化需求,走向国际发展最前沿。
随着东津新区的不断发展,核心价值日益高涨,作为坐落于城芯繁华的宏泰越秀·星汇城,以焕新襄阳人居为己任,聚合醇熟资源配套,匠筑智慧健康时尚人居,赋能城芯美好品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