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保障:帮助百姓圆安居梦
回放
市区首批廉租房摇号分配
2006年,按照国家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相关要求,我市出台《襄樊市区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并着手建设廉租房。
为解决市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2007年10月,由政府部门投资800多万元建设的位于襄城闸口路和樊城星火路的150套首批廉租房竣工,除安置拆迁户和文物保护户外,其余100套面向社会公开分配。
按照当时的政策,这100套廉租房分配对象主要是低保家庭。这些家庭向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经审核、公示后,在公证人员、媒体记者的见证下,抽签决定顺序号,再按照残疾人优先的原则,实行电脑摇号,确定单元和楼层。
群众利益无小事。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首批廉租房分配的成功经验为此后的保障房分配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电脑摇号这一公开分配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2014年6月,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市房管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公租房和廉租房实行并轨,廉租房退出历史舞台,公租房成为保障房的新名称。
从廉租房到公租房,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很大区别:住房保障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低保、低收入家庭,而是扩大到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和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
取消户籍限制,放宽社保、车辆、收入标准,符合条件的本地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刚毕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都可以申报……近年来,我市公租房申报政策越来越宽松,市民的申报热情越来越高。
除了政策宽松、保障面扩大外,市区保障房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房源从几百套增至几千套甚至近万套。2017年,房管部门分两个批次共拿出5549套公租房面向社会公开分配,成为历年来房源最多的一次。
和谐家园、邓城·芳草园、祥龙·泰然居、汉丹小区、西城秀景、阳光瑞城、筑梦·衡庄园、东城逸景、岘山·浩然居、紫薇学府、水岸新城、河畔佳园等20多个保障房小区遍布中心城区。
争得激烈、分得公开、住得舒心,无论是建设规模,还是政策创新、运作模式,襄阳的保障房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保障房分配工作更是连续十三年零投诉,《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湖北日报》等媒体都重点报道过襄阳保障房建设经验。
今年6月10日,紫薇学府公租房开始入住,全媒体记者谢勇摄
新访
住房困难群众有了温暖的家
今年12月13日,记者来到市区首批廉租房小区——闸口和谐家园。78岁的陈明贵正和几个老伙伴一起坐在小区里的空地上晒太阳。“小区位置好,门口就是路,对面就是菜市场,旁边有医院、学校,生活非常方便。”陈明贵说,他2008年春节搬到和谐家园,当时这个小区位置还比较偏僻,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小区周边的环境越来越好。
陈明贵住的是早期的廉租房,稍显简陋。记者看到,虽然面积只有40平方米左右,但二室一厅的房子收拾得比较整洁。陈明贵说,起初租金每月30多元,后来不再吃低保,每月租金也只有200多元,比周边市场租房价格便宜很多。
相比廉租房,公租房大多经过简单装修,基本上可以拎包入住。日前,记者在市区首个公租房小区——邓城·芳草园走访时看到,小区内干净整洁,绿化很好,空地上有娱乐健身设施,电动车和自行车有序停放,整体环境不比高档商住小区差。“物业公司非常贴心。居民夏天想乘凉,楼下没有多的椅子,跟物业反映后,很快得到解决。”提起小区的物业服务,居民张玉清竖起大拇指。小区外面商铺众多,理发店、面馆、药店、餐厅、超市等一应俱全,多路公交车从小区门口经过,居民的生活越来越方便。
今年7月25日,市区2018年度面向社会公开分配公共租赁住房摇号仪式在襄阳剧院举行,1588户申报家庭摇中相应房源 全媒体记者杨东摄
亲历者说
市住建局住房保障科科长夏红丽:
保障房造福千家万户
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从2007年起,襄阳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工作。从最初的单纯租赁补贴(发钱)到实物配租(分房);从廉租房到公租房、棚改安置房,襄阳住房保障规模不断扩大,保障人群越来越多。
市住建局住房保障科科长夏红丽介绍,据市住建部门统计,2007年至2018年,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建房34.5万套约2590.7万平方米,新增发放租赁住房补贴4.68万户,累计惠及住房困难家庭39.18万户,建房规模高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6.5万户,各类棚户区改造保障28万户。
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是每个家庭的梦想。对于很多住房困难家庭来说,一年一度的公租房电脑摇号公开分配是他们圆安居梦的好机会。
今年12月16日,我市启动2019年度公租房申报工作。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公租房福利,此次公租房申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市区城镇低收入(含低保)家庭(一类);收入中等偏下及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二类);新就业的无房户,包括毕业未满五年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三类);申请中心城区以外公租房的家庭(四类)。
来源:襄阳晚报